太特大学环境科学系突破矿区土壤修复技术 澳莫合作还地于农
莫桑比克太特大学的环境修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将 “生物炭改良剂” 撒入污染土壤,检测仪显示重金属含量从 500mg/kg 降至
80mg/kg;国际学生中心的研讨室内,来自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与本土团队用英语分析修复后土壤的作物生长数据,黑板上贴满 “生物吸附”“植物修复”
等关键词。该校环境科学系近期在矿区土壤修复领域取得突破,联动澳大利亚高校打造生态治理研究核心。
“太特省镍矿开采导致 20 万亩土地重金属污染,农作物无法生长,修复技术是民生刚需。” 系主任阿曼多・库尼亚介绍,团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建 “矿区生态修复联合实验室”,研发的 “生物炭 - 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以废弃腰果壳制备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搭配耐污染的印度芥菜吸收残留污染物,修复周期从 5 年缩短至 2 年,修复成本降低 60%,已在莫阿蒂泽矿区建立 10 个示范基地,修复土地 5000 亩,其中 3000 亩已恢复种植玉米,亩产达 300 公斤。
国际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澳大利亚留学生艾米丽参与的 “修复土壤肥力监测系统” 项目,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养分与重金属含量,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污染》期刊。“实验室有来自 9 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每周的跨文化研讨会帮我融合澳大利亚矿区修复经验与非洲本土条件。” 艾米丽说,她的研究获澳莫环境合作基金资助。
国际学生中心构建全链条支撑。开设 “环境修复葡语术语课”“野外采样实操营”,配备 6 名环境专家提供指导;每月组织 “矿区研学”“植树复绿活动”,2024 年开展 32 场跨文化活动,服务国际生 200 余人次。新闻中心打造 “矿区重生专栏”,通过多语种平台播报技术突破,吸引 4 家国际环保企业主动合作。库尼亚透露,2025 年将启动 “生态修复工程” 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治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