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尼扬巴内大学农学院突破豆类抗旱育种技术 荷莫合作夯实粮食根基

刘老师 阅读:2 2025-09-21 13:13:22 评论:0

  莫桑比克伊尼扬巴内大学的旱作实验田里,科研人员正观察耐旱豇豆的结荚情况,教授若泽・蒙泰罗用卷尺测量豆荚长度,数据显示亩产达 220 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 3 倍;国际学生中心的农业沙龙上,来自荷兰的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用英语分析土壤墒情数据,黑板上贴满 “根瘤固氮”“节水灌溉” 等关键词。该校农学院近日在豆类抗旱育种领域取得突破,联动荷兰高校打造东非旱作农业研究核心。

  “莫桑比克年干旱天数超 150 天,豆类作为主粮补充,传统品种亩产仅 70 公斤,技术突破迫在眉睫。” 蒙泰罗介绍,团队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 “中南部非洲豆类联合实验室”,引进基因编辑设备,培育出 “伊尼扬巴内 1 号” 豇豆和 “抗旱黑豆” 两个品种,抗旱性达 9 级,可耐受 40 天无降雨,已在伊尼扬巴内省推广 15 万亩,带动 2 万户农户增收。实验室配备土壤水分传感器、植物生理仪,开设 “豆类遗传育种” 特色专业方向。

  国际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荷兰留学生艾玛参与的 “豆类根瘤菌接种技术” 项目,通过人工接种高效固氮菌,减少化肥使用量 40%,相关成果发表于《非洲农业研究》期刊。“实验室有来自 6 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每周的跨文化研讨会帮我融合荷兰温室技术与非洲旱作经验。” 艾玛说,她的研究获欧盟 “地平线” 科研基金资助。

  国际学生中心构建全链条支撑。开设 “豆类种植葡语术语课”“旱作农技实操营”,配备 5 名农业专家提供指导;每月组织 “田间研学”“种子交换市集”,2024 年开展 30 场跨文化活动,服务国际生 180 余人次。新闻中心打造 “豆类丰收专栏”,通过多语种平台播报技术突破,吸引 3 家国际种子企业主动合作。蒙泰罗透露,2025 年将启动 “豆类加工与保鲜” 专业方向,开发豆奶粉、豆干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莫桑比克大学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