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加扎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盐碱地种植技术 亩产提升 40%
莫桑比克加扎大学(Universidade de
Gaza,UG)农业与环境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联合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盐碱地研究》期刊发表成果,宣布研发出 “滨海盐碱地生物改良 + 作物适配”
综合技术体系,可将加扎省沿海盐碱地(土壤含盐量 3‰-5‰)的作物存活率从 35% 提升至 85%,木薯、玉米等主粮作物亩产平均提升 40%。该研发始于
2022 年,获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 150 万美元资助,由 18 名科研人员(UG 7 人、中国农大 11 人)牵头,针对加扎省 20
万亩沿海盐碱地闲置问题,历时 3 年完成技术攻关。
**

团队突破两大核心技术:一是 “微生物改良剂” 研发,筛选出耐盐固氮菌剂(如根瘤菌、芽孢杆菌),通过土壤撒施可降低盐碱地含盐量 40%,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25%;二是 “耐盐作物品种筛选”,从 50 余个作物品种中筛选出 3 个适配品种(耐盐木薯 “Gaza-01”、耐盐玉米 “Zea-02”、耐盐大豆 “Gly-03”),这些品种在含盐量 4‰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长。在加扎省希莫尤地区的 1000 亩试点中,采用该技术后,木薯亩产从 2.5 吨提升至 3.5 吨,玉米亩产从 300 公斤提升至 420 公斤,惠及 200 户农户。农户阿曼达・若泽反馈:“以前这片地种啥都活不了,现在种的木薯不仅收成好,淀粉含量还高,卖价也比普通木薯高 15%。” 团队计划 2025 年在加扎省推广 5 万亩,同时建立 “盐碱地改良技术培训中心”,培养 300 名本地技术员;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 “耐盐作物育种基地”,计划每年培育耐盐作物种子 500 吨,以每公斤 1 美元的低价供应农户。UG 教授玛丽亚・席尔瓦表示:“该技术将盘活沿海闲置土地,为莫桑比克粮食安全提供新保障,未来还将研发耐盐经济作物品种,助力农户增收。”
本文 莫桑比克大学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yanjiu.mu.gov.edu.bi/post/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