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科技大学与南非开普敦大学联合研究,破解莫桑比克海峡珊瑚退化难题
莫桑比克科技大学( Universidade de Ciência e Tecnologia de Moçambique
)海洋科学团队与南非开普敦大学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的 “莫桑比克海峡珊瑚保护” 项目,近日在加扎省沿岸完成首轮珊瑚移植实验,成功将受损珊瑚礁覆盖率从 18%
提升至 32%,相关成果发表于《海洋生态学进展》期刊。该项目针对全球变暖导致的珊瑚白化问题(莫桑比克海峡近 5 年珊瑚白化率达 45%),研发出
“珊瑚微片段移植技术”—— 先将健康珊瑚切割成 1-2
厘米的微片段,用海水浸泡的医用海绵包裹根部(保持水分与营养),再附着在特制的陶瓷基座上(基座含缓释营养剂,可维持珊瑚 3
个月生长需求),最后用生物降解绳索固定到退化珊瑚礁区域。对比传统移植技术(单片段直径 10 厘米以上,成活率仅 35%),该技术成活率提升至
95%,且移植效率提高 3 倍,单支团队每天可完成 500 个微片段移植。
科研过程中,两国团队克服多重挑战:加扎省雨季(11 月 - 次年 4 月)风浪达 5 级以上,实验船多次无法出海,团队临时搭建 “海上浮台实验室”,用锚链固定浮台,确保样本培育不受影响;设备运输方面,开普敦大学捐赠的珊瑚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海水温度变化)需从南非约翰内斯堡空运至马普托,再用冷藏车转运至实验点,团队专门设计防震泡沫箱,避免传感器在颠簸中损坏。莫桑比克博士研究生蒂亚戈・曼努埃尔每天凌晨 5 点出海,携带防水笔记本记录珊瑚生长数据:“我们要测量每片微片段的存活率、触手伸展长度,还要记录海水温度、盐度,一旦温度超过 28℃,就要启动遮阳网保护。” 有次台风过后,200 个珊瑚片段被冲毁,团队连续 3 天凌晨 3 点出海,重新清理礁石表面、固定基座,终于保住核心实验区域。
目前,项目已在加扎省建立 3 个珊瑚保护示范区(总面积 100 公顷),培训 50 名当地渔民成为 “珊瑚守护员”—— 渔民需每周提交监测报告,用手机拍摄珊瑚状态,标注是否有白化、病虫害迹象,团队每月组织 1 次线下培训,教他们识别常见珊瑚病害(如黑带病、白斑病)及简易防治方法。莫桑比克环境部已计划将该技术推广至德尔加杜角省(当地珊瑚退化率达 60%),预计 2026 年修复珊瑚礁面积达 500 公顷,同时与当地旅游公司合作开发 “珊瑚保护生态旅游”,游客可参与珊瑚移植体验,收益用于项目持续运营。开普敦大学教授莎拉・科恩表示:“未来还将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珊瑚礁恢复情况,为非洲其他沿海国家提供技术参考。”
本文 莫桑比克大学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yanjiu.mu.gov.edu.bi/post/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