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矿业大学联合中南大学攻关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落地

刘老师 阅读:2 2025-09-20 14:38:56 评论:0

  莫桑比克矿业大学的环境修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监测施加生物炭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试验区内种植的蜈蚣草长势喜人 —— 这种植物能吸附土壤中的砷元素;室外示范田中,中南大学教授正指导团队调试 “电动 - 植物联合修复系统”。该校近日与中南大学联合研发的 “低成本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已在赞比西亚省采矿区试点应用,破解矿业污染治理难题。

  “莫桑比克矿业开采导致 200 万亩土壤重金属超标,传统修复成本高达每亩 2000 美元。” 项目牵头人路易斯・门德斯教授指着检测数据介绍,团队研发的 “生物炭 + 超富集植物” 组合技术,将修复成本降至每亩 300 美元,砷、铅去除率达 85% 以上;开发的便携式污染检测设备,可现场 5 分钟出结果,较传统实验室效率提升 20 倍。

  试点成效改写污染地块命运。在赞比西亚省采矿区,100 亩污染土壤经修复后,已成功种植玉米,亩产达 400 公斤,且重金属含量符合欧盟标准。“以前土地种啥死啥,现在能种玉米喂牛羊,全家收入多了一倍。” 村民安东尼奥抚摸着玉米叶感慨道,已有 500 户村民申请参与修复计划。

  技术转化与生态保护并行。校企联合建立 “矿业污染修复中心”,培训 180 名当地技术员;申请国际专利 3 项,计划年内量产生物炭修复剂 500 吨,覆盖莫桑比克 4 个采矿县。中南大学捐赠了 20 套检测设备,协助建立 “矿业污染数据库”。“目标三年内让 5000 亩污染土地恢复耕种能力,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 门德斯教授表示。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莫桑比克大学中文网